背景:
阅读新闻

李砺篆刻作品选登

[日期:2018-01-05] 来源:长沙市书法家协会  作者:吕记国 [字体: ]

李砺,古石,别署陶庐,且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理事,长沙市书法家副主席,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李砺卷》、《李砺肖形印谱》《李砺心经印谱》、《中国当代篆刻家―李砺篆刻集》《与佛有缘·李砺佛像印选》等,著有《湖湘篆刻》《陶庐印谈》《湖南印人传》。


获奖


 

获全国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展佳作奖[中囯文联,中国书协];

获西泠印社“金石华章”海选三等奖[西泠印社];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提名奖[中囯书协];

获湖南省第六届书法展二等奖[湖南省书协];

获湖南省第五届“三湘群星奖”金奖[湖南省文化厅];

获西泠印社第六届全国篆刻评展优秀奖[西泠印社];

获首届湖南中国画大展优秀奖[湖南书画研究、湖南电视台];

获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金奖[篆刻杂志社];

中国书法培训中心六届教学成果汇报篆刻一等奖[中国书协];

获湖南省建党八十周年书法篆刻展金奖[湖南省书协];

获中国书法培训中心十周年成果展一等奖[中国书协].


入展


 

入展中南五省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二届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自撰楹联书法展(中国楹联协会)

入展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纪念傅山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纪念共青团成立八十五同年全国书画展(共青团中央)

入展庆祝国庆60周年全国书画展(民进中央)

入展中国书法家网当代名家网络邀请展(中国书法家网)

入展西泠印社“翰墨缘”诗书画印大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第七届全国篆刻评展(西泠印社)

入展全国首届千字文书法展(《书法报》社

入展中国中部六省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潇湘云起”当代湖南书法50人晋京展(中国书法院

入展西泠印社“翰墨春秋”诗书画印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印汇天下”国际印社联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乐石''大型篆刻选拔大展(西泠印社)

 

作品选登


与德为邻

 


 

 

 

 

爱以身为天下

 


 

 

 

 

波罗僧揭谛

 


 

 

 

 

揭谛

 


 

 

 

 

静以修身

 


 



 

 

心如金石气作山河

 


 

 

 

 

亦复如是

 


 

 

 

 

亦无老死尽

 


 

作品选登

 

李砺篆刻大家谈


 

李砺篆刻运刀明确,结字有典,通篇顾盼有致,为当下大篆印风之典型者,尤以其熟稔书法之道,更助其一臂之力。——刘一闻


古玺印式常于疏密聚散处予人出乎预料之感,李砺之印作师古玺之法理,用字则以金文、楚篆为主,章法开合有度,刀法冲切互用,冲以见笔画张力,切以显线条质感,故而呈现出苍古的意蕴。——王丹

       

       李砺兄治印,取法高古,根植汉魏,远绍先秦。多以战国古鉩为面目,章法纵横开合,空灵自如。以单刀直入,劲爽利落,颇得白石山翁神韵,金石感、视觉冲击力极强。李兄治印字法、用刀、章法俱得,若再俱个人独特风格,则更臻妙境。一一许雄志

 

         李砺是当今篆刻界较有成就的年轻篆刻家,作为岳麓印社的常务副社长,其印作常常见于重要展览,他擅长古玺类印的创作,从他的印作来看,秀逸酒脱,生动活泼,结体欹正方圆,较为随意,线条质感较好,用刀爽利痛快,极少雕琢修饰,不做漫漶苍茫斑驳做作追旧,给古玺印赋予了时代感。不足之处,章法过度强调大开大合,缺泛一种意境融彻之感。一一朝洛象

 

         近观李砺兄创作的古玺印,颇为赞赏钦佩。  细读之,其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章法开合有度,一任自然。如“得自在心”印,随字布局,大块留白,空灵活泼得印文“自在”之本意。 “舍利子”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而不牵强局促,“舍”字撇 捺两个斜笔聚拢了章法,起到了极好的稳固作用,可圈可点。   “波罗僧揭谛”印,看似随意而拙朴生动,天真烂漫之意跃然纸上。   二是刀法上方圆互用犀利古厚,很多字处理成外圆内方的效果。如“独上西庐”印独字左上,西字下部 ,庐字两个田字均外部圆浑而内部笔画单刀直入,特别是“庐”字两个田内部七个空白各具情趣灵动自然,颇耐品读。“君子重修德”印同具此意而线条更加爽朗古拙。  三是边款,“君子重修德”款,楷隶结合,融入章草意味,极具手札之美 ,体现了李砺兄的书法功底。“波罗僧揭谛”印款,大小佛龕排列,简远古拙各具姿态,与印文意颇合。如龙门石窟之魏晋造像,令人油然而生敬意。——邵晨

       

          因为经常收到长沙罗光磊社兄寄来篆刻作品集,得知长沙篆刻社员众多且水平高,活动频繁,令人羡慕。从中也注意到了这个与我同宗也刻写意一路古玺的李砺同道。可以说:虽然都是当代人,古玺也是目前许多印人创作的焦点,大有流行趋势。怎么样刻出既有古朴厚重,又与当代人拉开距离的古玺,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有幸于杭州雅集时见面并深入交谈,对李砺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观最近出示的一批古玺作品,布局巧妙,变化多样,用刀灵活,文字以古玺文和金文为主,古朴淳厚,真气弥漫。展读再三,受益良多。可以说:李砺的篆刻是走传统一路的,其书法(篆书)和篆刻文字和谐统一,做到了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二者互补,又具个人面目,实不易也。古玺布局讲究开合有度,文字变化无常,穿插挪让,不人为的拆解文字,尤其是多字印的古玺,对篆刻者来说是一大难事,李砺均安排有序,通过文字线条粗细变化和边框的正欹来达到一种平衡,如:水至清无鱼。有些印的线条还力图表现书法笔意和墨韵的味道,加之用刀爽辣,石头的自然崩裂,极具金石气。当然在现代快节奏的电子时代,信息的传播,也容易使印人篆刻作品趋于雷同,这也给印人增添了许多的无奈与烦恼,避免同化,追求个性。与李砺兄共勉。——李夏荣

 

        李砺好读书,勤治学,擅思考,富学养。其书法篆刻,有传统文化根底,又有自己的艺术理想。风格成熟,指日可待。湖湘印坛有此翘楚,殊可喜也!———敖普安

         

        湘才李砺,虽早有耳闻,谋面却是在2015年湘蒙两地篆刻联展上,洒脱的气质,豪放的情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砺印风,以先秦古玺为主调,其作品布局朴实自然,张驰有度,其刀法爽利,稳健沉着,饱满的激情溢于刀端,大有南人北相之态。其边款更是古意盎然,妙趣横生。通过其作品,透露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王云山

 

       李砺兄其人豪迈爽朗,治印雄浑豪放,在畅酣淋漓中又见细节精妙。他的印作立足于古玺又不局限于某家某派,对古人以及当代时风保持着清醒认识。作品自然朴拙、风格突显为当代青年印人楷模。———刘永清

       

       辛卯夏,我客星城,又与聚会,几盏铁观音之后,话归金石篆刻,彼出示近作佛陀、菩萨肖形印拓若干,只见殷殷朱红透纸,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佛像让你眼前一亮,所刻诸佛,立坐倚卧,姿态不同,喜怒哀乐神情各异,或阴或阳,或冲或切,既古朴典雅而又爽利恣肆。确是他长期刀笔修行、静悟之作。古石浸淫肖形佛像多年,早在1993年的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时,他就以一组佛像印夺得国际大奖桂冠。近年来,他曾五刻般若波罗蜜心经这部佛教经典全文,印虽为文字印,却每方印都配有佛造像边款,可谓佛经佛像,相得益彰,且均被佛缘人士收藏供奉。古石的山水小品,也很可观,水墨淋漓,笔墨丰韵而有禅意。他的大篆书法,稚拙古雅,一任自然,亦具禅理,所编书籍,所作诗文颂古吟今,字善文慈,似蕴禅趣。他积多年之功,浸淫于斯,潜心修炼,厚积薄发,一朝顿悟,心眼见佛。故而近年来的故事其他方面也都顺风顺水,顺心顺意,真可谓一花开五叶,步步踏金莲。——安多民

 

       与他的篆刻创作比起来,李砺更为可贵的是还做了许多篆刻史论的研究。与忽略印史和印学理论研究而偏重于篆刻创作的作者相比,我相对更欣赏这种创作和研究并重的篆刻家。他的著作《湖湘篆刻》,对湖南篆刻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一番梳理,很有地域特点,也很全面。这本书可以说是填补了湖南艺术史的一个空白。该书作为《湖湘文库》丛书之一,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专家和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好评。——刘绍刚

 

       我说的李砺,是在北京当代篆刻艺术大展期间所识,然后再于长沙见识过他的书作,是一帧参以简帛的大篆对联,文气中带点调皮,这样的作品就有了很多书作以外的联想,可以领略作者对艺术入古出新的思考和实践,对文字的重塑能力和相对应的书写技巧的把握。所以他的印,最好、最多的也是古玺,这种契合,是自我自然状态下的流露和个性章显。他的印有文气有趣味,但他把睿智藏得很巧妙,似乎想让眼光平平的人不轻易能发现他。施刀干净少涩,能给以肯定的感觉,这种肯定是一种技法的成熟,是在准备基础上的肯定,是对古法孜孜以求的自我表达。——刘小平

 

       我从李砺的印、书、画中看到了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不太像印的印,与他人不一样的字和画。初看他的书、画、印,并没有什么抢眼的地方,平常到甚至可能一不小心便会忽略。但细看,是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有艺术立场的人,用大白话来说,他是有想法的,他的想法就是“不近不远”──和艺术传统与时尚,保持着不近也不远的距离。——彭见明

 

       李砺篆刻用刀冲、披率意,刀法凌厉清爽,线条灵活,随形取势,转折或方或圆,涉笔成趣,随缘生机,轻松自如。有刀味、石趣,更兼笔意,金石韵味十足。字法取法金文、楚简和秦诏版,而又纳其多年来在篆书创作上风格的轻灵多变,淡化了古文字的严谨,字法既轻灵而又不失古朴。章法取法战国古玺印式,这得益于他多年来对古玺印的广泛学习、浸淫,既有汉白文印章法的平衡,又有古玺印中不经意般的错落。虚实调节与敬侧变化在章法上处理得体,能于平中见奇、奇中寓平、奇平相生。——罗光磊

 

       李老师精心刀刻佛像形态多姿,表情丰富,用刀爽利大胆,感觉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这与我所想像传统佛像有很大不同,好像这些遥远佛陀穿破时空来到了我们今世。看出李老师在这方面是有所创新和大胆突破的,在当今印坛这是难能可贵和别具一格的。祝愿李老师今后能有更大的创新与突破!——金铮

 

       李砺的创作也属于写意一派,刀法洗练,融入微妙的书写意趣,朱白文风格统一,白文“君子在德修”,“君子”合文右边一行,上下左右留白宽裕,“在德修”左行,排列较密,其中留红处,与右侧照应,不显闷塞。上右各有白边界隔,使得整个章法统一中有变化。白文“文章千古事”“事在人为”,朱文“得自在心”“独上西楼”亦为其得意之作,其楚篆仿古玺布局,新意迭出,最见才情,边款小字精到无习气,布局颇见巧思。——张平

我:

         

        李砺兄篆刻清奇健朗,取法古玺印式,以金文入印,印面修饰极少,一仼自然。对于写意印来说,印面无残破修饰不太容易表现出苍茫雄强的风貌。而李砺兄在利落、肯定的冲刀下表现出写意印的另外一种风情。一一杜延平

 

李砺篆刻得刘一闻先生亲炙,深知其理,故能奉"泽古益深,尊古为新”之道,且以玩家心态于书画篆刻,所作能得自然之气韵。一一袁道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ssfj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