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以“义形刻字”理论指导创作实践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4-12-12] 来源:  作者:张日安 [字体: ]

思路与方法决定创作的成败

 

——以“义形刻字”理论指导创作实践的几点思考

 

 

张日安

 

  2010年6月,清华美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在李文宝先生的推荐下,我有幸成为了王志安先生的学生,并开始接触“义形刻字”理论与创作实践。经过半年的集中强化培训,自己在刻字创作理念、作品构思立意、主题与思想内容把握、作品形式和色彩处理等诸方面又有了很大提高。期间创作的刻字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国际刻字大展、中央党校“党在我心中”主题刻字艺术展等全国大型刻字展览。归纳起来,自己对这段时间的刻字创作有以下思考:

 

一、作品内容要高雅而富有意境

 

  王志安老师在“义形刻字”模式教学中经常强调一句话:“一个刻字艺术家如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就难以创作出书法和刻字精品来。”于是,我在实际创作时,就格外注重作品内容与意境的把握,对思想性、主题性一般的词句,即使构思出再好的形式也会放弃,避免形式与内容不相符的现象发生,使作品的主题性和意境美有所保障。本人在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中的入展作品《寻古问道》,立意于古典传统题材,表达了古代文人勤于求索、养性修身的幽远意境。与此同时,我的刻字作品内容,还特别注重选取“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及成语典故等传统经典中高雅健康、寓意深刻且有可读性的语句进行创作,在选材上力求得到专家和普通读者的认可。

 

二、作品构思要独特而巧妙

 

  按照“义形刻字”创作的要求,我的作品多采用篆书字体书写后进行二次创作,在深刻理解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将许慎的“六书”造字法,即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中的相关手法运用其中,赋予作品以丰富的内涵与寓意,使其产生意境之美。我入选第二届国际刻字大展中的作品《笃信》中的“笃”字即是运用了象形手法进行构思与创作,整幅作品表达了一种“忠实、坚信、勤奋”的意境,令人感觉韵味绵长。

 

三、作品形式要新颖并构成合理

 

  我的一些作品在整体形式上很少雕刻上小字,大多是几个大字的反复叠加与变化。力求从中能透出一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弘、粗犷豪放之气,作品《勒碑刻铭》就属此类。按照王志安老师“义形刻字”教学要求,一件刻字作品的外在形式,除体现线条的书写性外,还要随时注意体现其刀痕感,使人能“透过刀法看笔法”,且刀法处理要干净利落、痛快淋漓,给人挺拔有力的强烈质感。刻字作品底纹肌理的处理,更要依文字内容而定,或方刀法或圆刀法或挑丝法,但必须与作品的整体感觉协调、完美、统一。

 

  作品《残破》也是依循一定的美学原理进行,一切为突出主题而服务。在平面与立体构成,乃至于空间构成上尽量趋于合理和完美,最大限度地去烘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内涵,使刻字作品在着色之前即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四、作品色彩要质朴厚重又和谐统一

 

  我的刻字作品在色彩上属于凝重、质朴而厚重一路,注重画面的和谐与统一。首先,我的作品着色后会使刀痕感更加强烈、线条锐度也更加明显。刻字的主旨是把所刻的文字突出出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文字是作品的主角、主旋律,所以在着色方面,就必须把它放在作品的主导地位上来处理,作品《百事如意》就突出表现了这种特质。其次,我的刻字作品着色基调或冷或暖,甚至还冷暖色结合,但基本都能与作品的内容相吻合。因为色彩是为文字服务的,为突出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服务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因其内容不同而色调也会有所变化。三是作品色彩尽量处理得协调、统一,很少有冷暖对比强烈、反差较大的处理手法。通过色彩深浅层次的过渡与变化,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整体,以此避免因色彩混乱、色不对题而失去作品的主题性和思想性。

 

  近年来,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义形刻字”理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创作中,无论是选题、立意、构思,还是构成、雕刻、着色等各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黑龙江省书协理事)

 

 

张日安刻字作品之二 勒碑刻铭

 

 

张日安刻字作品之三 寻古问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ssfj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