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庭晖大草之见解

[日期:2022-11-30] 来源:  作者:吕金光 [字体: ]

      当代草书在整体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是趋于尚意重情。但颇有意思的是多数书家似乎仅将其限制在一种不激不厉的自性闲适的表现上,只有少数者努力不断追求情感的抒发和宣泄。在如此背景下,庭晖的草书以恣肆怒张,气势奔放而感染观者,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在湖湘之地,更为惹人关注。他沿续了黄庭坚的草书一脉,但摒除了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强化了其节奏与速度,一任情感的宣泄,在纵情挥洒中,王铎、傅山重势尚情的书法审美倾向在他的书法中自然流露,听凭气与势的纵逸流布,由此造成的张力确属撼人心魄。无可否认,庭晖对黄庭坚的研悟己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较好地解决了书法情感的表现问题,而无黄庭坚的理性用笔之意,更趋于感性,这无不得益于唐草和晚明书风对他的影响。

      庭晖草书烂漫古朴,气势宽宏,奔放利落,笔下弥漫着一股爽爽之气。因其对晋唐草书气息的探索与把握,使得他与当代大草单纯追求满纸烟云,肆意飞舞拉开了距离,因而法度谨严,便于辨识。从他的创作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对怀素《自叙帖》、《古诗四帖》、《大观帖》多有涉猎,同时吸收了黄庭坚、王铎在结字、墨色上的变化。最近,我又看到了他早期的几幅简帛书、章草、汉隶、墓志及小楷作品,正是这种广取博收,厚积薄发,短短几年在草书上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如何将笔法为字法服务转化为为书写的性情服务,这是他要做的更深层次的笔墨探索,也是每一个有大草家书家所要做的深度思考


  (吕金光,中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国展评委,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多次获兰亭奖等重大奖项二十多次;撰写发表了二十余万字书学理论研究文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ssfj | 阅读:
相关新闻